Kotlin Native求生指南(1)

项目地址

https://github.com/Wooyme/Wsocks-Naitve-Client

前言

C++是一门好语言,Go也是一门好语言,Kotlin Native不是。

首先确定一个观点,写Kotlin-JVM不一定要很懂Java,比如我自己。但是写Kotlin-Native要是不懂C,那就等着吃屎吧。Kotlin Native不是一个让我们跳过C语言走上Native开发道路的神器,至少现在不是。如果你想要Native又不想学C有关的东西的话,选Go吧,我能在这里列举1000个Go的优点和0个缺点。如果一定要说Go有什么缺点的话,那就只能是程序崩溃的时候Go打印的栈信息不能像Java那样漂亮。
当然Kotlin Native也不是一无是处,至少它可以督促我再复习一遍C语言的知识。

开发环境

现在IDEA和CLION都可以支持Kotlin Native的开发。这个项目我用的是IDEA和Gradle,在开发这个项目之前我也用过CLION和Cmake的组合,要做个比较的话,还是Gradle更加适合我们这些从Kotlin-JVM转过来的玩家,毕竟对于不熟悉Cmake的人来说,看看别人写的CmakeList就已经够头疼的了,更何况要自己写。
顺便一提,我是在Ubuntu18.04上开发的。Windows和Linux上开发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,还是推荐Windows上装一下Cygwin,能一定程度上减小这个差异。

第一个工(小)程(坑)

从IDEA里创建一个工程是很容易的。不过我遇到了一个小坑,IDEA创完工程之后会出现kt文件打不开的情况,应对的办法是File->Invalidate Cache/Restart...
从这第一个坑开始,我们就踏上了Kotlin Native的漫漫坑爹路。工程创建之后会有一个默认的文件,里面是个hello world,我们编译运行一下。编译这个过程只能从Gradle里执行,在otherrunProgram,顺利的话Hello World就就会成功打印出来。这里应该不会遇到什么问题,Gradle会智能的下载KN的编译器,只是可能会有点慢。

我能干什么

爬过第一个坑之后,你可能迫不及待的想写点什么,比如来一个文件IO,你可能会习惯性的写一个File然后等待IDEA的语法提示,但是令人失望的是,IDEA除了把你的File标记为红色以外什么都不会做。然后你也许还会试一试其他你在JVM里经常用的类,但是它们多半没有,除了StringBuilder这个SB,它还是依然坚挺。
这个时候你可能才意识到,大清亡了,世界变了,原来的那些小伙伴都不在了。剩下的只有少的可怜的Kotlin标准库和陌生的stdlibposixwin32或者linuxdarwin以及我至今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放在默认支持库里的zlib(我觉得唯一的可能就是JetBrains的人想试试cinterop好不好用)。

认清现实

好了,既然之前的都用不了了,那就不得不重新开始。让我们来看一看Kotlin Native的文件操作应该是什么样的。

//读取一个完整的文件,保存到String中
fun main(){
    val fp = fopen(myHome+"save.json", "r") ?: return println("Cannot open")
    val fileStat = nativeHeap.alloc<stat>()
    stat(myHome+"save.json",fileStat.ptr)
    val size = fileStat.st_size.toInt()+1
    val bytes = nativeHeap.allocArray<ByteVar>(size)
    fread(bytes,size.toULong(),size.toULong(),fp)
    val text = bytes.toKString()
    nativeHeap.free(fileStat.ptr)
    fclose(fp)
}

OK,先说明一下,官方的例程里很少使用nativeHeap,它们比较喜欢用memScope{},这两个的区别我会在之后说明。现在先让我们看完这段代码。相信如果你还记得C语言的东西的话,你肯定会说:”这tm不就是C吗”。没错,这tm就是Kotlin版C语言。Old fashion的fopenstatfread,当然这一切都无可厚非,毕竟Native的世界和Java的世界本来就大相径庭。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封装一个File类出来,我也相信Jetbrains会在某一个版本把这些基本的工具加入到Kotlin Native的标准库中去的。
除开C的部分,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关注的,比如刚刚说的nativeHeap,以及一个有趣的方法——toKString()。这个方法真的可以说是Kotlin Native最后的仁慈了。我们知道Kotlin的String和C的const char*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。String类里有记录String长度的部分,好让我们知道String在什么位置结束,但是const char* 不同,它依赖结尾处的0x00来判断字符串是否结束。于是这里Kotlin Native很贴心的为我们加入了toKString()String.cstr来保证两者间的转换。

nativeHeap和memScope?

参考资料 https://resources.jetbrains.com/storage/products/kotlinconf2018/slides/5_Kotlin-Native%20concurrency%20and%20memory%20model%20(1).pdf

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,那就是Kotlin Native是有GC的。在Kotlin自己的世界里,GC是隐藏在代码之下的,就像java一样,它们用引用计数法(Simple local reference-counter based algorithm)、”试图删除法”(Cycle collector based on the trial deletion)等算法保证GC的工作。但是由于Kotlin Native提供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,我们不得不依赖很多C library,于是手动分配内存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。
手动内存管理是场噩梦,这个道理让最顽固的C++也被迫妥协,从析构到现在的智能指针,C++可以说是做了许多让步了。毫无疑问,Kotlin也是懂这个道理的。于是JetBrains推出了memScope这个东西。

memScope

memScope的作用是当memScope的作用域结束的时候,自动释放在里面分配的所有内存,以刚才的例子来说

val bytes = nativeHeap.allocArray<ByteVar>(size)

应该写成

val text = memScope{
    val bytes = nativeHeap.allocArray<ByteVar>(size)
    fread(bytes,size.toULong(),size.toULong(),fp)
    bytes.toKString()
}

这样当memScope结束的时候,bytes就被自动释放了,而text则是通过toKString()方法实例化的一个String类,可以被KN自己的GC机制回收。所以这段代码不会导致任何内存泄露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是需要在memScope中才能执行的,比如说CValues<T>.ptr这是用来获取CValues的指针,关于这个稍微说一下我的看法,ptr的getter应该是重新分配了一块内存,然后把CValues中的值复制了进去,因此才需要在memScope中执行,以保证内存不会泄露,不过这又导致了一个新的坑,我在之后会提到。

nativeHeap

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nativeHeap这样的方式来分配内存呢。还是举个例子吧。

fun foo() {
    val mgr = nativeHeap.alloc<mg_mgr>().ptr
    mg_mgr_init(mgr, null)
    while (flag) {
        mg_mgr_poll(_mgr, 100)
    }
    mg_mgr_free(mgr)
}

mg是一个C的网络库,我们启动了一个事件循环来处理各种网络请求。可以看到,这个库自带了一个释放函数mg_mgr_free,被mg_mgr_init初始化过的内存应该由这个库本身来释放。如果我们把代码写成下面这样

fun foo() {
    memScope{
        val mgr = alloc<mg_mgr>().ptr
        mg_mgr_init(mgr, null)
        while (flag) {
            mg_mgr_poll(_mgr, 100)
        }
        mg_mgr_free(mgr)
    }
}

那么在循环终止,程序运行完mg_mgr_free之后很有可能就会因为double free崩溃。其实我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一块内存不能释放两次,或者应该说free为什么不能对同一块内存执行两次,就算已经释放了,给我返回个false也好,何必搞个崩溃呢。总之这也算是刚开始写KN时很容易遇到的一个坑。

内存管理导致的坑

在我的工程里,遇到了这么个情况。我有一个系统托盘的功能,里面有一些菜单元素也就是Item,这些Item都是要显示一些字,图标之类的,当然还有回调,每次菜单变化的时候都需要调用一个update函数,这个函数的执行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初始化一个整个菜单。
最初我的代码是这样的

val tray = nativeHeap.alloc<tray>()
fun init(){
    //设成2是因为tray的C实现需要以空为结尾
    val menus = nativeHeap.allocArray<tray_menu>(2)
    memScope{
        menus[0].text = "设置".cstr.ptr
        //staticCFunction看名字就能知道是为了提供C语言中的"函数指针"
        menus[0].cb = staticCFunction { _ ->
            //balabalabalabala
            tray_update(tray.ptr)
        }
        tray.menu = menus
        tray_init(tray.ptr)
    }
}

代码看上去没什么问题,启动的时候也没什么问题,但是当运行menus[0]callback执行的时候问题就来了。update之后”设置“这两个字变成了乱码,而罪魁祸首就是memScope。memScope在作用域结束的时候释放掉了"设置".cstr.ptr这个指针(ptr)对应的内存,也就是说在tray_init之后menus[0].text已经是个野指针了。于是当我们执行tray_update的时候,这块内存会是什么样子已经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了。于是,我被迫写出了这样的代码

val tray = nativeHeap.alloc<tray>()
fun init(){
    //设成2是因为tray的C实现需要以空为结尾
    val menus = nativeHeap.allocArray<tray_menu>(2)
    val text = "设置".cstr
    val textPtr = nativeHeap.allocArray<ByteVar>(text.size)
    memScope{
        //把内存复制到不会被自动释放的地方
        memcpy(textPtr,text.ptr,text.size.toULong())
    }
    menus[0].text = textPtr
    menus[0].cb = staticCFunction { _ ->
            //balabalabalabala
            tray_update(tray.ptr)
        }
        tray.menu = menus
        tray_init(tray.ptr)
}

这只能说是很傻逼了,可能KN提供了一些更加优雅的方式只是我不知道。但总之Kotlin Native的memScope在某些情况下是会与C产生冲突的,而且这种问题往往很隐蔽,这也就是为什么野指针会成为困扰C/C++这么久的问题。

小结

OK,去掉代码大概有3000个字了。
第一篇就先到此为止,大概写了一下我对Kotlin Native的看法和对它内存模型的认识以及使用中遇到的几个坑。下一篇会应该会写一下Cinterop,和Kotlin Native的多线程模型。KN的多线程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个神坑,就没见过这样的线程模型,而且文档也比较含糊,不过毕竟还在频繁更新,很多东西变的太快了,文档也确实比较难写。